見明堂民俗博物館
景點地址:民俗博物館 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新城區齊云麗庭
開放時間:8:30—11:30;13:00—17:00
見明堂民俗博物館位于中國第一狀元縣的休寧縣城,是集徽州文化、地域民俗文化于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。
見明堂民俗博物館現有藏品千余件,展區分成六大展廳,歸類進行展示,主要以明清紅木家具、瓷器、玉器、雜件等為主,其中珍稀清代虎皮珍藏,為眾多專家、學者所矚目。
博物館特色
見明堂民俗博物館里的鎮館之寶不但數量眾多,而且還一直在不斷地增添著,給我們留下印象特別深刻的幾件代表之寶是:
清代巨型瓷立佛
這尊清代巨型瓷立佛,系清代光緒時期的產物,出自景德鎮精工設計、古窯燒制。佛像全高158厘米,重達200斤;中空,直立;慈祥滿面,手托蓮花,飄飄欲仙,既近又遠,油然而生出一派祥和、和諧、殫定與超凡脫俗之妙境。
王宏春館長介紹說:為了這尊瓷佛的獲得,他足足花了十年的時間,磨破嘴皮走斷腿,才終于在景德鎮附近的江西婺源縣的一戶古村人家購得。而要將這尊大型瓷佛運出山鄉、運回安徽的休寧,則必經崎嶇山路之顛簸、險峻鄣山之考驗,真是談何容易。為此,他想盡辦法,窮極智慧,想最妙的好方案,裹最好的包裝物,用最好的平穩車,請最好的駕駛員,選最佳的車速度,一路與佛同在,一路不吃不喝,一路如履薄冰,一路戰戰兢兢,才使這尊清代大型瓷立佛完璧歸王、平安到家。
清代華南虎皮
清代華南虎皮為國家一級文物,來自清代道光十七年,距今已有173年,時過近二百年,仍然毛色純正,皮毛光亮,條紋清晰,王者威存,確屬難得的珍貴之物。從虎皮判定,這只老虎有2米長,虎皮背部多見雙線條紋,耳朵長約7厘米,為19歲的成年華南虎。不難發現,它安全符合“頭圓,耳短,四肢粗大有力,尾較長,胸腹部雜有較多的乳白色,全身橙黃色并布滿黑色橫紋,條紋數量可能是中國所有亞種里面最少的,其毛皮上有既短又窄的條紋”等華南虎的識別特點。
明代黃花梨燈架
這是一對罕見的明代黃花梨燈架:成雙成對的收藏,是一種罕見;歷經四百多年滄桑而獨具如此之完好品相,實為我市罕見。這對黃花梨燈架,全系優質黃花梨嘉木制作,寬為25厘米,可按需變化的總高度則分為最小高度為1.43米,最大高度為1.92米,其頂端方形燈座尺寸為40×40厘米。其整體結構分為底座、架身、可伸縮燈托和機關構架等四大部分:底座為四腳支地式,蟠龍叉腳,跨距約為40厘米,與頂端燈托等寬,因此非常穩定;架身顯得苗條清秀、婷婷玉立,其黃金分割部位處,恰到好處地設置了上、下兩塊雕花隔板,上部隔板雕的是二龍戲珠,下部隔板雕的是雙龍團壽,這些龍題雕飾,顯示出這對黃花梨燈架所蘊含著的皇氣十足、宮廷御用的極品況味;可伸縮燈托由伸縮滑桿和燈托兩部分組成,伸縮滑桿可在架身中部橫檔的方孔中上、下,使其頂端的燈托的高度實現按需變動。而燈托的底部支撐,則為明代工藝標志性紋飾的纏枝紋飾鏤空木雕;最值得關注的是,位于燈架中部橫擋方孔處的機關架構,它的樣子有點類似兩個厚厚的、上邊相向對接的直角梯形,用手上、下滑動這個機關架構,即可實現按需升高或降低的燈托滑竿的移動或固定,從而使燈托上的宮燈的高度可以實現按需定位。
元代龍泉窯天球瓶
我們眼前的這只元代龍泉窯天球瓶,高為40厘米,口徑為8厘米,器身白中閃灰,釉下暗刻花紋。整體美感宜人、悅人、雅人、喜人。器型周正,古樸大氣;典雅純潔,色調清?。槐4嫱旰茫y以復得。從元代瓷器發展史中的“后期堆花、貼花逐漸替代了刻花”的表述來看,這只天球瓶的生產年代應該在元代前期,同時,它的粗厚的胎質和玻璃的質感,它濃厚的施釉和白中閃灰,都為人們的元代龍泉窯瓷器的研究,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物標本。
和田羊脂玉珍品
這件明代的和田羊脂玉“獨占鰲頭”把玩件,屬國家二級文物,“獨占鰲頭”造型為一只燕子啄天鵝之首,采用立雕、鏤空雕、圓雕等多種技法精心巧雕,琢工精細。形態生動逼真,觀賞性極強,寓意美好,色澤純正,質地細膩柔和,可謂精品中的精品,獨顯高貴大氣之風,無論是玉質還是雕工都屬上乘之作。
明清瓶鏡擺設
在見明堂民俗博物館一樓展區,布置有一處徽州人家的廳堂擺設。但見那廳堂中央的長條案幾上,東邊放有一只花瓶,西邊放有一面鏡子,中間則放有一只自鳴鐘,自鳴鐘兩旁各放一只瓷帽筒,徽州人家家家相同,獨具用心。它的民俗寓意是諧音文化的表現,即:終(鐘)生(聲)平(瓶)靜(鏡)。這是徽州人一種心態的反映,更是徽商文化的典型顯現,具體詮釋是:一方面,這是留守家中的徽商家人們,對于出門在外的徽商家人的遙遠祝愿,祝愿他們在外經商一生平安;另一方面,也是在外經商的徽商們,對于家庭后院的隔空祈禱,祈愿家中平靜無事。此時此地人們欣賞到的,當然不只是紅木家具、瓷瓶、古鏡與自鳴鐘了,而是更欣賞到盎然有趣的徽州民俗。
清代冬瓜罐
百子鬧元宵圖,也叫作百子迎福圖、百子嬉春圖、百子戲春圖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它的一種特定含義,由于“百”含有大或者無窮的意思,因此把祝福、恭賀的良好愿望,發揮到了一種極至的狀態。而見明堂民俗博物館里展出的這只清代百子鬧元宵圖冬瓜罐,則是古時徽州新娘家送嫁的嫁妝中的必需物品,用來蘊涵喜慶和祝福,同時祝愿新娘早得貴子、子孫滿堂、闔家和美,它的全稱叫作“五彩百子鬧元宵圖冬瓜罐”,冬瓜罐,祝愿新娘子早早懷孕,挺起如冬瓜一般的大肚子,生出如百子圖一樣的許多孩子,祝愿新婚小家庭往后的小日子就像這百子鬧元宵圖一樣紅紅火火、和和美美。同時,它也為我們的民俗學研究,提供了一份難得的實物資料。
藏品的特色
見明堂民俗博物館區別于其它博物館的最大特色是:幾乎每一件陳列出的藏品,都與一段民俗風情有關聯,都能聽到一個或幾個由這件藏品演繹出的民俗故事。因此,走進見明堂民俗博物館,就不僅僅只是走近一些靜態的物件,而是走近了原生態的、活生生的民俗場面,走近了物化了的博大精深的“徽文化”,甚至于還讓自己也成為了文物民俗活動中人,在這些個“藏品文物”與“民俗文化”的相關鏈接面前,概嘆“原來如此,大開眼界”而陶醉。